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民主法治的建設研究
摘要:隨著30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特別是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模式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利益發(fā)生了急劇分化,新問題不斷出現(xiàn)。在這里首先需要我們清楚和把握的一點,是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社會利益表達之間的關系。本文將重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民主法治的建設進行研究。
關鍵詞: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市場經濟
民主是共和政體的根本特征,民主和法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依法治理就是將民主,將人民當家作主上升為法律,上升為實體法,上升為程序法。因此,實質上,依法治理就是實行民主。
一、民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動力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新形勢下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基本利益,妥善處理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真正放手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而要實現(xiàn)這一點,當務之急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我們說,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健全社會利益表達機制,兼顧各不同階層和各不同利益群體。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就曾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生活中某些異化現(xiàn)象有一定察覺,比如亞當·斯密認為市民社會是“一切人都成為商人”的一個商業(yè)社會。在這樣社會的里面,每個人都是作為經濟人的面目而出現(xiàn)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只有通過私有財產或者說通過貨幣才能得以進行,這種交往采取了一種異化的形式,也就是說人的創(chuàng)造物(商品和貨幣)作為異己的力量支配人。以使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的制度設計進入人們的政治生活中。在這里,就必須按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并保護和尊重少數(shù)的原則,來整合民意,從而和平、有效地協(xié)調利益矛盾,解決利益沖突。
二、社會主義民主的內涵
社會主義民主是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政治形態(tài),是保證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政治權利得到廣泛、真實、平等地實現(xiàn)的政治形式。它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高類型的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是以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民主就民主原則來說,包括:人民主權原則,即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是一切權力的來源和主體;議行合一原則,它要求保證社會和國家重大事務決定權由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最高權力機關掌握,使國家行政、司法機關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活動;共產黨領導原則,堅持共產黨領導地位是保證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得到實現(xiàn),保證其政治權利得到充分實現(xiàn)的基本條件;民主集中制原則,即在民主的基礎上集中與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相統(tǒng)一的原則;保障公民權利原則;社會主義法治原則等。社會主義民主就制度來說,包括無產階級專政(在我國具體體現(xiàn)為人民民主專政);民主集中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在我國具體體現(xiàn)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無產階級的政黨制度(在我國具體體現(xiàn)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以及其他一些政治制度,如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從法國“巴黎公社”開始到今天,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踐一直沒有停止過,其間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高潮也有低潮。1871年法國“巴黎公社”在歷史上盡管僅存在了72天,但它破天荒地為世人展示了一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民主國家的雛形,并第一次提供了用無產階級民主取代資產階級民主的經驗。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特別是二戰(zhàn)后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使社會主義民主的探索和實踐達到了高潮。但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lián)、東歐發(fā)生的劇變,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喪失了執(zhí)政地位,有的淪為在野黨,有的甚至一度成為非法的政黨組織,社會主義民主實踐跌入低谷。蘇東劇變固然有著多種原因,無論是對當代共產主義運動而言,還是對社會主義國家當前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而言,都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蘇聯(lián)、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實踐告訴我們,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是一項極其艱難的事業(yè),需要一代代人的艱苦探索和實踐。社會主義民主追求的是真正多數(shù)人的民主,追求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當家作主,這是人類民主政治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民主不僅要實現(xiàn)政治的平等,而且要在經濟、文化、社會領域實現(xiàn)平等。社會主義民主的深刻性對社會的物質、文化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蘇聯(lián)以來的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包圍和壓力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因此,社會主義國家面臨著既要迅速發(fā)展經濟、強國富民,又要防止外部的滲透演變,這種環(huán)境大大增加了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難度和風險。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民主法治的建設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所提出的勞動價值論,實際上是以經濟學的形式對勞動作為主體活動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肯定。比如配第就認為:“土地是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因素”。把財富的源泉從對象轉移到主體的活動,即財富是勞動的創(chuàng)造物,同時,國民經濟學家還認為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要與一定的自然條件相結合。最后,國民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和對立狀況進行了經濟上的分析,比如斯密認為,利潤、地租和工資是文明社會的三種基本收入,與此相對應的是有產階級即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這“兩個上層階級”和工人這個“下層階級”,這是文明社會三個主要的和基本的階級,并且“下層階級”常常受“上層階級”所壓迫。
總之,國民經濟學己經發(fā)現(xiàn)了異化勞動的大量現(xiàn)實,雖然古典經濟學家沒有用異化勞動這個概念,“國民經濟學家告訴我們說,勞動的全部產品本來屬于勞動者,但實際上勞動者得到的是他絕對不可缺少的最小的一部分產品……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本身和自己作為人的資格……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到處凌駕于勞動者之上,對勞動者發(fā)號施令”“我們從國民經濟學本身出發(fā),用它自己的話指出了:勞動者降低為商品,而且是最無足輕重的商品;勞動者的貧困同他的生產的能力和規(guī)模成正比”。但是由于國民經濟學對異化勞動的這些現(xiàn)實,采取了一種非批判的態(tài)度,因而不能揭示勞動本質的異化,把異化了的勞動錯認為是勞動本身。馬克思對此作出了批判,他指出國民經濟學的失誤在于,未加批判地接受了私有財產的事實,沒有考察工人(勞動)和產品的直接關系,因而“國民經濟學雖然以勞動是生產的真正靈魂為出發(fā)點,卻沒有給勞動提供任何東西,反而給私有財產提供了一切”。
國家的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它既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也反映了黨的政策和主張。無論是黨的領導還是人民當家作主,無論是管理社會事務還是國家事務,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遵守法律,就是服從黨的領導和服從全國人民的意志,就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程序化的基本途徑和根本保證,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的經濟現(xiàn)實出發(fā),批判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通過深刻揭露國民經濟學的內在矛盾,吸收了國民經濟學關于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積極因素,指出“勞動是人能夠用來增大自然產品的價值的唯一的東西,勞動是人的能動的財產”。從而最終得出異化勞動的結論,“我的結論是在對國民經濟學的認真的批判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完全經驗的分析得出的”。因此,不能把三者割裂開來,更不能把三者對立起來,因為它們是緊密聯(lián)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它們統(tǒng)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實踐。
(一)穩(wěn)步擴大人民民主
1.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執(zhí)政黨要支持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當前應全面推行省市縣黨委書記兼任同級人大黨組書記和人大常委會主任的模式。這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與執(zhí)政方式,全面體現(xiàn)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的憲政原則,有利于進一步理順黨政關系,加強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落實人大的憲法權力,強化人大的法律監(jiān)督,也有利于黨委提高依法執(zhí)政的能力,擺脫日常行政事務,集中精力抓全局、抓大事。
2.完善人民政協(xié)制度
黨中央出臺關于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文件,是當前完善人民政協(xié)制度的一項重大舉措,各級黨委要在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人民政協(xié)的功能。我們認為,完善人民政協(xié)制度還應在根本制度上著力。具體說,應擴大人民政協(xié)的功能,提升其憲法地位,在國家立法和執(zhí)法、司法各環(huán)節(jié)中賦予其一定的審查和監(jiān)督的權限。這一點同樣在下文論述。
3.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要在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過程中,馬克思關于勞動的哲學規(guī)定最早形成于1843到1845年,這種勞動規(guī)定的主要思想史是從黑格爾的異化哲學開始的。黑格爾從主體與實體的關系出發(fā),將異化看作是絕對精神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自己的必然環(huán)節(jié),勞動在絕對精神的總體異化(對象化)過程中,既是個人主體在對象中確立自己的通道,又是絕對精神假手社會歷史運轉中的一種必然手段。黑格爾把異化看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也就是辯證的否定之否定發(fā)展過程,絕對精神在異化和揚棄異化的歷史中實現(xiàn)自己回復自身,黑格爾的異化是一個歷史的動態(tài)概念,作為絕對精神發(fā)展的必然環(huán)節(jié),黑格爾認為異化是必須的也是合理的,異化作為一個不斷異化和揚棄異化的無休止的循環(huán)過程,也是永恒的。在這里黑格爾把異化看作是必然的合理的現(xiàn)象,并且只是觀念上的異化,異化僅僅是精神的邏輯的自我發(fā)展,馬克思則把勞動看成現(xiàn)實的實踐意義上的勞動。
4.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首先,要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tǒng),推行決策咨詢制度。政府決策機構都要建立并完善自己的思想庫、智囊團,以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要充分發(fā)揮并且合理整合現(xiàn)有調研機構、專家學者、政府專業(yè)部門咨詢機構的職能作用;要加強和壯大咨詢專家隊伍建設,廣聚人才,保證讓水平高、能力強、有積極性的各方面專家隊伍參與黨委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過程。確保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代表民利的科學決策。為此要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探索建立增強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的各種制度形式。
5.加強公民意識教育
公民意識的核心是民主法治意識。一是樹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平等觀念,認清什么是自由平等,增強公民的民主意識與法治觀念,形成在法制軌道上維護公民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觀念與行為習慣。二是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的公平正義理念教育,引導人們在權利與義務平等基礎上認識社會公平與正義準則,勇于依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一切違背公平正義的錯誤行為作斗爭。
6.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人民團體的工作要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增強工、青、婦等人民團體的參與社會管理與服務和維權功能,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chuàng)新,具有歷史必然性、緊迫性,要支持各級T、青、婦組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
建設法治國家是一個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過程,即從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三大環(huán)節(jié)推進落實依法治國的過程。
1.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在看到勞動肯定意義的同時,沒有看到勞動的消極方面所帶來的可怕的異化現(xiàn)實。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把對象化與異化混同起來,繼承了黑格爾對勞動的肯定性合理的解釋,把它理解為體現(xiàn)人的類本質的對象化勞動,即自由自覺的活動?!皩ο蠡瘎趧硬⒉槐厝皇钱惢瘎趧?,只有在私有制的前提條件下,對象化勞動才是異化勞動。”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對象化勞動”才是異化勞動,是以異化的、否定的方式展示人的本質力量和自己的類本質,從這里馬克思區(qū)分了對象化勞動與異化勞動的不同。
適當?shù)挠懻撚欣谙制?、統(tǒng)一認識,找到多方觀念的契合點和利益的交叉點,使制定出來的法律更加科學合理,更易于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從而為法律的實施奠定基礎。
2.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馬克思批判黑格爾的觀念主體異化,顛倒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勞動辯證法,吸取了黑格爾關于勞動在人類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的勞動實質上是一種精神勞作,“黑格爾只知道并承認一種勞動,即抽象的精神的勞動?!币磺鞋F(xiàn)實的物化勞動都只是絕對觀念自我運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馬克思在《1844年政治經濟學手稿》中對異化勞動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作了很多論述。他指出,異化勞動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在私有制的階級社會里,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這種人類的自由自覺的目的性活動變成了維持個體生存的手段,變成了謀生的手段,這就馬克思所說的異化勞動。異化勞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表現(xiàn):首先是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其次表現(xiàn)在勞動者與勞動本身相異化;再次,由于勞動者與勞動本身相異化,人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尊嚴,異化勞動造成了人與他的類本質相異化;最后表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異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失去了和諧統(tǒng)一,變成了相互對立,人們都把他人當作是謀求自身利益的手段,異化呈現(xiàn)為普遍化。
“在社會生活中,公平概念涉及的對象或者說存在公平與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象,極其復雜,但歸結起來無外乎四大方面,即事實公平、做法公平、制度公平和道德公平?!逼渲校聦嵐骄褪窃谀稠椌唧w事態(tài)上所具有的利益公平,表現(xiàn)為參與的機會和結果在客觀事實上的具體公平;制度公平是指調節(jié)社會利益關系的各項制度、政策、法律、法規(guī)本身的公平;做法公平是指利益追求的行為方式、行為過程的公平,如公平交易、公平競爭、公平裁決等;道德公平是指在義利關系上道德評價的公平意識和公正做人的品格。在這四大公平當中,事實公平是目標,從根本上決定一個社會的公平程度;制度公平是保障,是維護和保持一個社會公平的制度安排;做法公平是關鍵,它既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前提,也是實現(xiàn)制度公平的保證;道德公平是境界,是主體對社會公平的道德認知和恪守公平原則的道德自覺。雖然這四個方面未必能窮盡所有的公平問題,但是對于一個社會是否公平的倫理考量來說,這四個方面應該是比較全面的。
結論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馬克思主義認為,公平問題根源于人類社會實踐的發(fā)展,其中最根本的實踐就是勞動實踐。人們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關系,為了使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能夠健康、有序地進行,就要對各種社會關系進行必要的調節(jié)。因為對社會關系的調節(jié),必然會涉及對權利的限制或對利益得失進行再調整等問題,因而公平問題就成為社會治理不可避免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超.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及結構解讀[J]. 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2(03)
01)
[2] 常存平石采平劉智勇. 鄧小平維穩(wěn)思想及其現(xiàn)實價值研究[J]. 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 2013(01)
[3] 李愛軍. 毛澤東胡錦濤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比較分析[J].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6)
[4] 林毅. 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發(fā)展現(xiàn)狀評析[J].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1)
欄目分類
-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形成邏輯與價值內涵
-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導向下的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淺談
- 基于黑磷烯材料的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
- 勞動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性與融合性探討
- 數(shù)字轉型與價值共生: 教育強國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
- 精準翻譯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
- 文化自信視閾下孟良崮紅色精神在藝術設計類課程中的融合與轉化
- 社會工作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介入途徑研究
- 鄉(xiāng)村旅游資源與游客體驗需求的空間配適性研究
-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