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從元雜劇的文人形象看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

作者:馬曉濤來源:《文學教育》日期:2017-03-20人氣:1811

一、入世---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

入世,儒士的追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儒家的人生理念。中國的男子,從一出生就注定了要承載家族的榮譽,他們大多接受世俗價值觀的影響,讀儒家經(jīng)典,負有光宗耀祖的使命。尤其西漢武帝以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哪怕是一介布衣,也想著怎么樣才能改換門庭。例如《曲江池》中,父(鄭府尹)訓其兒(鄭元和):“……孩兒,自來功名之事,前程萬里,全要各人自去努力……”;元雜劇里作為博取功名的文人本身,更是將功名作為頭等大事??傊?,上自父母,下到兒孫,貴有仕宦,賤至奴婢,都有一個共同的、普遍的認識,那就是博取功名,是讀書人的唯一出路,這是天經(jīng)地義、理所當然的。正是這種共識,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種社會的傳統(tǒng)觀念,而這種觀念,反過來又對世人產(chǎn)生了一股無形而巨大的影響力、束縛力,并使元文人也無法擺脫。

二、怨世---進退失據(jù)的末路情懷

元代文人社會地位的下降、生活的困頓,使他們與下層社會有更多接觸,加深了對下層百姓生活的體察,這是他們能夠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以“嘆世”為主旨、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矛盾的作品的直接原因。比如馬致遠《薦福碑》的敘事模式就是在元代雜劇中多篇懷才不遇劇中套用的,也是元代懷才不遇劇的一個共同的基本敘事模式。劇中張鎬的控訴,也是劇作家馬致遠的憤慨,更代表了元代廣大中下層知識分子的心聲。如《薛仁貴》、《王粲登樓》等等,這些都是與元代作者關系最密切的懷才不遇劇,所以作者們都選取了這種相近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模式,正是與他們所共同的深層的心里結(jié)構(gòu)中的矛盾、痛苦所分不開的。知識貶值,學而無用,己經(jīng)成為了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元代眾多的、跟馬致遠一樣的知識分子,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努力的讀書奮進,抱著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治國熱情去追求功名,寄希望于科舉走入仕途。但在元代,文人們所面對的統(tǒng)治階級卻實行著民族等級壓迫制度,并且在引入賢才的政策上搖擺不定,所以雖然元代文人胸中飽含著不凡的抱負,及對功名的憧憬,但卻又不得不面對元朝統(tǒng)治者對漢族知識份子的倍加壓迫。于是如此使其倍感壓抑,有志難酬的時候,就不能不引起文人極大的不滿不平和憤慨。元代文人也漸漸懂得,在他們所面對的現(xiàn)實生活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的理想已經(jīng)不可能再實現(xiàn),于是轉(zhuǎn)而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宣泄心中的不滿,抒發(fā)自己的苦悶,以及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坎坷不平的遭遇。于是雜劇作家筆下的人物就成了作家們遭遇的縮影。

三、避世---破碎心靈的自我撫慰

在元代的文人之中,隱逸之風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潮流??陀^地說,元代文人的隱逸思想源于現(xiàn)實世界給他們的挫折、痛苦。幾乎所有的隱逸之作,都或多或少有著對往昔苦難的回憶及文人崇尚自然、心靈解放的反映。元代文人在面對這樣一今失衡的時代的時候,已經(jīng)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原有及應有的地位,這也使廣大文人對于自身在所處社會之中的地位及作用產(chǎn)生一種迷失感。在雜劇中作者借文人之口道出“儒人不如人”、“少年已被儒冠誤”的感受隨處可見。漢族文人已經(jīng)沒有了昔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自豪,沒有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盅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自信,剩下的僅僅是處于社會底層的人世滄桑的感覺。他們只能通過“藏”這一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憤慨和惆悵以及自我安慰。于是,元雜劇中的文人們在經(jīng)歷了現(xiàn)實中的各種挫折后,便不約而同地萌生出了避世忘憂心理。他們或則向往白云仙鄉(xiāng),或則沉緬市井的酒館歌樓。他們由積極入世,渴望實現(xiàn)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到罵世、怨世、嘆世,哀莫大于心死,元代文人對自身價值和傳統(tǒng)的信仰產(chǎn)生了懷疑,這種信仰危機的產(chǎn)生使元代文人看不到生活希望,從而轉(zhuǎn)而尋求心理的自我撫慰——避世。因而這一類型的作品也大量的被創(chuàng)作出來。如馬致遠的《黃粱夢》、《岳陽樓》和《任風子》,范康的《竹葉舟》,鄭廷玉的《忍字記》等。所以,在元雜劇中隱退之作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文人對個性濃墨重彩的渲染。一大批閑適、自由、高潔、憂郁、瀟灑等文人的形象活躍在元雜劇中。

雜劇中文人避世心態(tài)如此,那現(xiàn)實中的文人狀況又如何呢?在元雜劇中,既有關漢卿這類寄情聲色,“不屑仕進”風流浪子行徑;也不乏隱居林泉的清高之舉。而諸如《歸隱》、《恬退》、《村居》之類對隱逸生活大加贊美的篇章,在元雜劇中也占有很大比例。這些作品在盡情宣揚山林風光、田園佳趣中所傳達的心態(tài),與元雜劇中文人們在失意苦悶之時的自我安慰心態(tài)保持一致。現(xiàn)實社會中的文人因心志不展、命運難主而在內(nèi)心深處積聚了難以排泄的苦悶情緒,這種苦悶一經(jīng)嚴酷現(xiàn)實的振蕩,在較大范圍內(nèi)形成了元代文人那種否定社會、懷疑自我的罵世心態(tài)。由于罵世自嘲心態(tài)的驅(qū)使,一部分無力反抗的文人們便逐漸衍生出或則隱于鬧市,或則遁跡山林以麻醉身心的避世心態(tài)。

元雜劇植根于元代特殊的政治、文化土壤之中,正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時代的傾斜對元代文人造成了無法治愈的精神內(nèi)傷。他們在政治歸屬中成為失敗者之后,便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現(xiàn)實的人生。他們在紅塵里放浪,在山林中隱逸,企圖尋求心靈的歸屬。但是,他們記憶的連線無法與過去完全割斷,他們的心火不滅,仍向往著人生的更高意義。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m.12-baidu.cn/w/wy/63.html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