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探析“國潮”元素設計的發(fā)展變化
摘要: 本文從“有我之境”到“無我之境”角度出發(fā),對“國潮”元素設計應用發(fā)展進行闡述。得出在當代消費浪潮背景下,“國潮”設計元素可從“有我之境”到“無我之境”升華,提供在當代“國潮”設計中的價值認知與應用策略,提高“國潮”文化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國潮
“國潮”元素及相關概念解析
1.1 “國潮”元素的概念
自2018年“國潮”的出現,這股由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衍生的風尚,正日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并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元素,逐漸改變著新一代年輕人的審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國潮”作為展現自我風格,表達生活積極態(tài)度的新方式。清華大學文創(chuàng)院公布的《國潮研究報告》指出,“國潮”為“國”與“潮”的深度融合。其中,“國”象征著中國、中國文化、中國品牌以及相關聯(lián)的產品;針對“潮”的詮釋雖各有見解,但普遍共識是它代表“潮流”,既囊括新興的時尚動態(tài),也涵蓋人們追逐潮流的各類行動?!皣薄钡暮诵囊x主要涵蓋兩方面:一是國產品牌于當下彰顯出時尚新風貌;二是外國品牌吸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創(chuàng)新推出具備中國韻味的產品[1]。
1.2 “有我之境”到“無我之境”思想的解析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提出:什么事“無我之境”呢,并不是藝術家沒有在其中注入感情,而是其感情是內隱的表達。它側重于純客觀地描繪對象,以此承載和傳遞作家的思想情感與主旨立意。其精髓在于,雖無直接的情感抒發(fā)或思想表露,卻通過自然景物的忠實呈現,極為清晰地映射出作家的生活境遇、精神世界與內心情感。與之相對,“有我之境”的要義已脫離對客觀物象的精細描摹,轉而聚焦于筆墨之中所蘊含的精妙且悠遠的意趣。因此,畫面無需拘泥于自然景物的繁復多樣,核心在于如何依托特定的自然景物或形象,借助獨特的筆墨韻味來傳遞藝術家內心的情感與思想。
2.“國潮”元素設計中“有我之境”到“無我之境”思想的融入
2.1福州茉莉花文創(chuàng)包裝:從產品真實再現到人物情感注入
福建福州茉莉花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最早于漢代經絲綢之路從印度隨佛教傳入福州,南宋時福州人將西方觀賞性質的茉莉花賦予傳統(tǒng)東方茶葉的飲用屬性,南宋的諸多文獻提到了茉莉花熏茶的制作工藝。近代,茉莉花茶是中國獨一無二的茶葉品種,隨著民族工業(yè)興起和時代的變遷,1872年,福州馬尾羅星塔在世界航海圖志上被命名為中國塔,當時,福州茉莉花茶、福州塔成為中國重要的標志。
當代福州文化旅游產業(yè)的興盛,特色的文旅融合產品蓬勃發(fā)展,茉莉花元素也成為塑造“地域文化形象”的代表。在福州喝茉莉花茶,將茉莉花茶帶回家饋贈親友,是來福州旅游打卡的方式之一。茉莉花茶的包裝設計作為產品的視覺載體,對其形象和認知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初,茉莉花茶包裝的形態(tài),多為鐵盒桶裝,或者塑料袋包裝,包裝上主要為傳統(tǒng)的吉祥紋樣,或者印刷真實的茉莉花照片以及茉莉花采摘場景照片,包裝質樸(圖1)。此類展示方式通俗易懂、最貼近售賣的產品。

圖1 20世紀80年代初茉莉花茶包裝
隨著時代審美的變化,以及茉莉花茶消費群體的年輕化,“國潮”文化復興,數字化技術的提升,當代茉莉花茶包裝也經歷一系列的演變,體現為由具象元素進行提取,并運用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手法表達,同步引入AR互動技術展示。例如,為強化福州茉莉花茶的本土文化屬性,包裝設計聚焦產業(yè)核心參與者——茶農、采茶女、茶商、賣茶女,采用樸實當地的人物形象,運用傳統(tǒng)白描手法進行刻畫,巧妙地將茉莉花的象征意義轉化為承載文化的“人”的意象。(圖2) 其次,為突出“福州作為茉莉花茶發(fā)源地”的核心信息,設計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福州方言發(fā)音“mo、ni、wa、da”作為核心宣傳語,其對應“茉莉花茶”的本地讀音,并精準設計人物口型與之呼應(圖3)。這種融合方言引導的聽覺體驗與口型呼應的視覺呈現的雙重設計,從感官維度緊密關聯(lián)了茉莉花茶與福建福州的地域身份,深刻體現了品牌的本土根源。再次,設計通過傳統(tǒng)文化可視化傳達產品價值:通過將茉莉花茶傳統(tǒng)制作工藝轉化為系列精細流程插畫,并將其整合至產品包裝內的說明書核心位置,實現了服務設計中無形流程的可視化呈現。作為包裝配套說明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插畫能夠系統(tǒng)地向消費者闡釋茉莉花茶制作的服務流程體系。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制茶工藝解讀”模塊中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了增強現實互動動畫技術,該技術不僅直觀展示了茉莉花茶完整的制作工序,更使消費者能夠通過數字化方式沉浸式體驗傳統(tǒng)制茶工藝,從而深刻感知“福建福州茉莉花茶”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有效激發(fā)受眾的情感認同與文化共鳴[2]。

圖2 利益相關者:茶農、采茶女、茶商、賣茶女
圖3 運用拼音“mo、ni、wa、da”作為宣傳語

圖4 福州茉莉花茶的制作流程
福州茉莉花茶的包裝的演變,從20世紀80年代在包裝印刷真實圖片,客觀描述對象,將茉莉花、采摘場景的還原,與“無我之境”的客觀冷靜表達方式相似,發(fā)展至現代選取飽滿特征的茶農人物、福州方言、制茶流程三個具象元素進行提取,再運用白描、現代數字化手段意溢于境來表達產品的特性,營造其內涵與價值,是設計史情感化的注入,是“有我之境”的最佳展現。
2.2.德陽三星堆:以千年古韻引領國潮新風
博物館作為城市文明的重要載體,不僅是展示歷史與文化的場所,更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
作為20世紀20年代意外發(fā)現的重大考古遺址,三星堆的發(fā)掘工作揭示了其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xù)至西周前期的文化序列。該遺址祭祀坑出土的文物群不僅顛覆了學界對中國青銅時代的傳統(tǒng)認知,更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考古發(fā)現。展覽通過白描裝飾、影像復原及模擬場景雕塑等多元藝術表現手法,系統(tǒng)性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結構、都城建制、手工業(yè)水平與權力體系。其中“蜀土豐饒”展區(qū)以黑底白線的動植物紋飾為背景,通過“漁獵畜養(yǎng)”稻粟并作“飲酒之俗”“桑麻紡織”四組器物組合,生動再現了古蜀先民的生產生活場景;展區(qū)中央則集中陳列盛貯器、石器、酒器、炊器等大型陶器群,形成獨特的藝術展示效果?!岸汲菭I建”展區(qū)運用沙盤與投影技術,精確還原了三星堆古城墻垣布局、水系網絡、建筑基址以及祭祀區(qū)與祭祀坑的空間關系,直觀呈現了古城的整體格局。在“黃金加工”“玉器制作”“青銅冶鑄”專題展區(qū),策展方以工藝流程圓雕為核心展項,采用金色與綠色為主色調,配合視頻解說,從原料來源、制作工藝、材質分析、出土統(tǒng)計及典型器形等多維度對展品進行科學分類,并特別設置多組大型玉石原料供觀眾進行觸覺體驗[3]。
在“國潮”背景下,博物館展示不局限于豐富多彩的展陳文物,還提取重點文物元素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和品牌文創(chuàng)跨界。三星堆博物館通過創(chuàng)新文創(chuàng)產品和互動體驗,吸引游客關注與參與。博物館推出的巧克力和棒棒糖等文創(chuàng)零食,結合了趣味性和文化內涵。游客在品嘗零食前,還能體驗文物修復的樂趣,如用金箔紙為“銅像”戴面具,或通過變色棒棒糖上的語音按鈕了解古蜀文化。這些創(chuàng)意設計讓文創(chuàng)產品更具吸引力,一經推出便廣受歡迎。此外,三星堆博物館還積極拓展跨界合作,與金典、吉利汽車、vivo等20多個品牌達成合作,推出了聯(lián)名白酒禮盒和數字文創(chuàng)頭像等產品,進一步擴大了文化影響力。
三星堆博物館從一應俱到、多重藝術化手法的文物展示,向觀眾再現古蜀氣象。繼而將三星堆精妙的文化元素提煉出來,設計成創(chuàng)意產品,并創(chuàng)設互動體驗,使設計師對作品內涵和意義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冰冷的博物館陳列,而是融入到受眾者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此內容中“無我之境”是通過藝術化展示手段讓觀眾被動地接受文化信息,而“有我之境”則是通過創(chuàng)意設計和互動體驗,主動引導觀眾將文化融入生活,實現從觀看到參與、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體驗的轉變。這一過程同樣體現了“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發(fā)展,體現了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深刻內涵。
2.3中國動畫——從塑造典型形象到創(chuàng)造經典作品
2022年是中國動畫誕生100周年。在這100年中,有眾多精美動畫片涌現出來,譬如《鐵扇公主》《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哪吒鬧?!返?,可以發(fā)現它們均塑造了眾多經典藝術形象。其中,1961年誕生的《小蝌蚪找媽媽》可謂中國首部水墨動畫片,真正達成了使齊白石的“畫作”變得鮮活靈動的奇妙效果。本片通過精妙運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技法精髓,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小蝌蚪藝術形象,這一藝術成就不僅令茅盾先生贊嘆“名畫真能動,潛翔栩如生”,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動畫藝術發(fā)展史上首次以視覺形式完美詮釋了“氣韻生動”這一重要的美學理念。20世紀6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大鬧天宮》在追隨當時審美潮流的同時,成功保留了性格鮮明的藝術神韻,塑造了一個集勇敢與活潑于一體的孫悟空形象,其惟妙惟肖的特點被幾代觀眾深深銘記,并對后續(xù)的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畫家張仃于1979年設計了著名的動畫《哪吒鬧?!罚倪傅膭赢嫿巧c以往大有不同,其在彰顯神性的同時又為其融入了人性,進一步體現了中國動畫在藝術創(chuàng)新與文化傳承上的獨特魅力。
在“國潮”的文化背景下,當代動畫電影的競爭力核心在于其承載的價值觀念。創(chuàng)作者從古典小說、神話傳說中汲取靈感,結合傳統(tǒng)題材與新時代語境,以創(chuàng)新的表達方式貼近當代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此類創(chuàng)作實踐既彰顯出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亦得益于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的助力。從20世紀的《大鬧天宮》《哪吒鬧?!罚浇陙淼摹段饔斡浿笫w來》《哪吒之魔童降世》,孫悟空、哪吒的形象在時代變遷中不斷演變,內涵被賦予新的詮釋與價值。數字技術的進步革新了觀影體驗與形象塑造,但影片中藝術形象的深層內涵與成長敘事的主題始終未變,展現了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深度融合。
縱觀中國動畫史上的經典形象,早期作品忠實繼承傳統(tǒng)技法,追求對經典的純粹還原,去除主觀情感干擾,遵循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洹钡脑瓌t。隨著時代發(fā)展,創(chuàng)作者開始突破傳統(tǒng)模式,融入現代藝術語言、敘事手法和科技手段,賦予傳統(tǒng)形象新的生命力與時代內涵。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上,更反映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個性化表達中。百年中國動畫史從運用筆墨借鑒山水畫技法,勾勒出維妙維肖的典型現象,發(fā)展至現代對典型形象進行挖掘,提煉,融合新的元素,推陳出新成功創(chuàng)造經典藝術形象,從單純模仿傳統(tǒng)技法到現代詮釋,從復述經典故事到探索當代價值觀念,從手繪到數字技術的全面應用,中國動畫實現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深度融合,亦是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文化深度的優(yōu)秀作品,為中國動畫的未來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空間。
“國潮”元素設計的發(fā)展策略
從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審美維度來看,“有我之境”作為一種藝術表現范式,其核心特征在于對主體情感特質的直接彰顯;相較而言,“無我之境”則通過含蓄的表現手法,將主體的情感意蘊巧妙地投射于客體對象之中,這種藝術處理方式在中國古代文人的山水田園題材作品中表現得尤為典型。詩歌中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是兩種全然不同的藝術呈現模式。前者以情感為關鍵,多出現在抒情詩作里,情感表達直白且濃烈,多為直抒胸臆的情感話語;后者以景致為重點,常見于山水詩篇之中,情感表達含蓄且深沉,多為借景抒情的景物語言。這兩種境界的不同,主要就體現在主人公情感色彩的顯與隱之間[4]。前者注重情感的直接表達,后者則通過景物描寫含蓄地傳達情感,體現了詩歌意境的多樣性。在設計領域,“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概念同樣適用,展現了設計師情感表達的不同方式。而在“國潮”文化現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覺醒與提升。這種自信建立在中華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上?!笆瞻偈乐I文,采千載之遺韻”,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將傳統(tǒng)文化元素簡單地進行客觀冷靜、形式完美的展示,并不能真正體現“國潮”設計的內涵。真正的“國潮”元素不應只是傳統(tǒng)符號的堆砌,而應在文化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將獨特的傳統(tǒng)元素與傳統(tǒng)文化融入潮流產品中,并與世界潮流文化相結合。通過利用世界潮流文化的通用性和普及性,創(chuàng)造出既富有中國特色又具有國際審美趣味的“國潮”產品,從而實現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升華。
- 河道清淤底泥重金屬污染檢測與風險評估研究
- 動態(tài)力學計量中力傳感器的特性研究與校準方法優(yōu)化
- AIGC背景下木版畫圖像再構研究
- 非遺保護視域下新疆傳統(tǒng)首飾工藝的活態(tài)傳承路徑探析
- 信息技術賦能高中藝術生交互式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 ——以舞蹈劇目學習為例
- 以“以舞育人”為目標的高校思政美育模式構建
- 舞蹈悲劇美學的呈現與創(chuàng)作啟示 ——以原創(chuàng)舞劇《浮生》為例
- 國企黨建思政工作與企業(yè)文化建設的融合發(fā)展
- 醫(yī)療行政人員晉升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對組織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
- 為人民而舞——新時代舞蹈編導編排創(chuàng)作研究
- 別被這個老掉牙的報紙理論版投稿郵箱誤導了!最新核實91個報紙理論版投稿郵箱通道,一次集齊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