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設計藝術治愈功能研究
摘要:在城市化進程加速與社會心理健康問題并行的背景下,公共藝術設計通過其公共性、參與性和交互性特征,逐漸成為連接個體情感與城市空間的重要療愈媒介。本文以藝術治愈功能為切入點,探討公共藝術設計在緩解心理焦慮、修復社會創(chuàng)傷及重構人際關系中的多維價值。研究首先從心理學與藝術社會學視角,剖析公共藝術的色彩、形態(tài)及互動性等要素對公眾情緒的調節(jié)機制;其次,結合典型案例分析,如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對視》行為藝術、日本石卷再生藝術節(jié)及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揭示藝術事件參與性、災難后集體療愈及城市人際疏離修復等場景中公共藝術的實踐路徑。研究進一步指出,數(shù)字技術推動下,公共藝術正從實體空間向線上場景延伸,通過虛擬展覽(如《城市的搖籃》)拓展療愈邊界,但需平衡技術介入與情感真實性的關系。研究表明,公共藝術不僅是城市美學的載體,更是社會心理健康體系的重要構成,其療愈功能的深化需在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之間尋求平衡。
關鍵詞:公共藝術設計;交互;藝術治愈
引言
藝術與人的情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藝術在發(fā)展過程中有著許多的功能,情感表達功能一直是藝術的重要能力,隨著當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展,藝術品對于藝術家的情感思想表達作用愈發(fā)重要,伴隨著情感的宣泄與表達藝術治愈理念便油然而生。人們通過藝術細膩的情感宣泄來治愈受傷的情感。隨著設計與藝術的加速融合的新時代,公共藝術設計作為重要的藝術與設計的載體,在突破傳統(tǒng)藝術所不能及的公共性與交互性,藝術治愈在公共藝術設計上有著更好地發(fā)展。近兩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公眾的心理創(chuàng)傷問題不斷加重,藝術治愈從小眾的領域破圈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在科技的幫助下新的傳媒方式特化了其藝術治愈功能,國內外展現(xiàn)了許多不同的帶有藝術治愈表達的優(yōu)秀公共藝術設計作品,而在了解這些公共藝術的過程中,挖掘公共藝術設計在藝術治愈表達上的閃光點與特色,總結其時代語言下的設計靈感便是尤為重要的。
一、公共藝術設計的藝術治愈
在近幾年時代的發(fā)展中,線上的交互增多帶來了人們審美、交互等藝術領域的大量變化。由于新的時代語言下人們的情感需求取向也發(fā)生了轉變,帶來的是藝術、設計領域方向的風格轉變。在這過程中由人們的情感需求也帶來了藝術治愈的迅速更新與發(fā)展。
公共藝術設計包括雕塑、壁畫、裝置等多種形式。公共藝術設計不僅能夠美化城市環(huán)境,更具有藝術治愈功能。藝術治愈通過藝術的形式來緩解身心疾病、減輕壓力、增強自我認知能力、改善情緒等方面的功能。公共藝術作品能夠帶給觀眾積極的視覺體驗,讓人們感受到美的力量,從而達到藝術治愈的效果。公共藝術設計能夠改善城市環(huán)境,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城市的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而公共藝術的出現(xiàn)能夠為城市增添一份藝術氛圍,使人們感到更加舒適和愉悅。公共藝術設計同時能夠為人們提供思考和反思的空間。公共藝術作品往往有一定的主題和寓意,能夠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和探索。
公共藝術設計也能夠緩解人們的壓力和焦慮?,F(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快,壓力大,焦慮情緒普遍。而觀賞美的作品可以緩解這些負面情緒,讓人們感受到美好和愉悅。最后,公共藝術能夠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公共藝術作品往往具有創(chuàng)意和獨特性,能夠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公共藝術設計的藝術治愈功能是不可忽視的。公共藝術作品的出現(xiàn),不僅能夠美化城市環(huán)境,更能夠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和思考空間,緩解人們的壓力和焦慮,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公共藝術的建設和推廣,讓公共藝術作品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其藝術治愈的功能,為城市的文化發(fā)展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貢獻。
二、公共藝術設計的治愈功能案例
藝術治療是指由視覺藝術來發(fā)現(xiàn)表達自我,用藝術治愈完善自我生命力。藝術治療由兩個不可分割的側面組成:一是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自身具有療愈作用;二是藝術視覺語言的符號性的心理治療機制。許多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治愈了自我,例如日本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患有神經(jīng)性視聽障礙,卻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治愈自己并且形成了本我的獨特藝術表達,這種藝術風格也潛移默化地治愈著觀眾。弗洛伊德認為有兩種方式可以讓潛意識中的被壓抑的欲望得到滿足,其中一種就是將潛意識與藝術相關聯(lián),用藝術表現(xiàn)使其升華、釋放。這說明視覺藝術在心理治愈上有著獨特且重要的作用。
伴隨著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藝術已經(jīng)不再拘泥于畫布上,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將更多的藝術形式加入藝術表達之中,在這過程中藝術治愈的功能不但沒有減弱,伴隨著這些藝術所具有的交互特性,藝術治愈的功能不斷增強。交互使得觀眾也逐漸加入作品的創(chuàng)作當中,這樣在作品完成之時便使觀眾也帶有創(chuàng)作者的一部分的身份,參與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會使觀眾產(chǎn)生共情、共鳴,這一特征有著很強的情感表達,在藝術治愈的功能上也有著更好的表現(xiàn)。
公共藝術的許多特性具備藝術治愈功能,首先公共藝術品自身帶有藝術性,與藝術品的藝術治愈功能相似,其次藝術治愈中提及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療愈作用,這與公共藝術的參與性完美的契合,作品治愈中的療愈效果很難帶給觀眾,但讓觀眾參與到藝術事件當中,使其擁有創(chuàng)作的感受,這種特殊的藝術治愈效果是藝術品所不能帶給觀眾的,而在新時代隨著交互模式的更新與城市人民對情緒緩解的迫切需求,使得許多公共藝術設計包含了藝術治愈的功能,在藝術設計過程當中也需要考慮藝術治愈的效果。特殊的交互模式可以強調藝術治愈效果,在這一方面公共藝術的藝術治愈效果超越了藝術品帶來的治愈效果,所以在公共藝術設計中公共藝術品給公眾帶來的藝術治愈效果可以進行更多的挖掘。
(一)公共藝術中藝術事件參與性帶來的藝術治愈案例
意大利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于2010年的行為藝術《對視》(圖一),僅僅是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在整個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總計約1500人與她對視,在這過程中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對視的人有著各種各樣的情緒表達,雖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面色平靜,但每個與之對視的人都感受到了她的平靜,在這過程中人們感受到了藝術家所表達的情緒表達。當整個藝術事件結束,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二十年未見的烏雷面前流下淚水之時,其他與之對視的參與者們會產(chǎn)生不同的共鳴,從而治愈自身的情緒。
圖一(對視)
(二)公共藝術對災難后的藝術治愈案例
大眾欣賞公共空間中的當代藝術在移情敘事的效應作用下,使得情感與心理得到治療性的疏導,獲得藝術治療的臨時性精神愉悅與滿足,從而完成藝術治愈流程。
石卷再生藝術節(jié)(圖二),是2017年啟動的一項大型藝術活動,旨在促進日本宮城縣石卷市的再生和振興。藝術節(jié)的特色是在城市周圍的戶外場所展示各種藝術裝置和表演,目的是在2011年地震和海嘯摧毀該地區(qū)后,將藝術作為治愈和恢復的手段。 重生藝術節(jié)的想法源于希望引起人們對石卷正在進行的恢復工作的關注。石卷位于海岸,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在地震和海嘯發(fā)生后的幾年里,該市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重建和恢復,但要全面恢復和重建,在災后人們受到災難的痛苦與心理陰影需要藝術節(jié)的公共藝術品介入并治愈。
重生藝術節(jié)的一個決定性特征是將戶外空間用作藝術裝置的畫布。這些空間包括公園、河岸和在地震和海嘯中受損的廢棄建筑。節(jié)日組織者與當?shù)鼐用?、企業(yè)和社區(qū)團體密切合作,確定最適合安裝的地點,確保節(jié)日對社區(qū)產(chǎn)生積極影響。藝術節(jié)以各種各樣的藝術裝置為特色,包括大型雕塑、聲音裝置和多媒體展覽,探索再生、治愈和轉變的主題。一些最著名的裝置作品包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奇跡花園”(圖二),一系列以城市自然景觀為背景的彩色圓點雕塑。
圖二(草間彌生 重生藝術節(jié))
(三)城市公共藝術對公眾的藝術治愈案例
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是在中國上海舉辦的年度國際活動,展出了來自國內外藝術家的各種藝術作品。主題是“建設一個有韌性的城市”,旨在探索如何利用城市空間來創(chuàng)建更可持續(xù)、更有韌性的城市。該活動包括一系列展覽、裝置、表演、研討會和研討會,探討了城市設計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各個方面。
活動的亮點之一是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城市景觀——想象中的房間”展覽。展覽由一系列大型裝置組成,探討了人與城市空間之間的關系。最引人注目的裝置之一是一個巨大的充氣泡泡,它包圍了整個展覽空間,并邀請游客探索超現(xiàn)實的城市景觀?;顒拥牧硪粋€亮點是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舉行的“城市禮儀”表演。這場演出是編舞家、音樂家和視覺藝術家的合作,旨在探索人類與城市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演出以一系列舞蹈為特色,背景是投影的圖像和音景,喚起了城市的景象和聲音。在此過程中大量的公共藝術設計者所設計的作品展現(xiàn)了重要的藝術治愈功能。城市快速發(fā)展帶來的市民與城市的疏離感,包括城市日新月異帶來的焦慮與不安,大量的設計作品都在治愈人們與城市的關系。例如沈凌昊帶來的作品《時間的劇場——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將人們在城市中的交際壁壘,在公共藝術的交互中不斷消除,自身與自我影子的交互能讓參與者找尋在城市快節(jié)奏中迷失的自我,而相互間影子的互動也能在城市陌生的人際關系中破冰。通過這樣一個成功的公共藝術設計將藝術治愈應用到參與到過程中的公眾,這就是藝術治愈在公共藝術中優(yōu)勢的展現(xiàn),更低門檻的藝術參與,共同的審美情感和表達讓藝術治愈在公共空間中獲得成功。
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是一場非常成功的活動,展示了一些與城市設計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相關的最具創(chuàng)新性和發(fā)人深省的藝術作品。通過展覽、表演和研討會,該活動成功地激發(fā)了新的想法,并創(chuàng)建了一個關于城市空間未來的討論和辯論論壇。對于任何對藝術與城市設計的交叉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次重要的孵化地。
三、新時代公共藝術設計表達形式的轉變
隨著科技的進步,環(huán)境改變了人們的交互,在封閉的空間里人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更多地找尋交互,伴隨著課堂、會議、工作的線上互聯(lián)網(wǎng)化,線上交互模式已經(jīng)讓人們習以為常。公共藝術設計的核心性質在于公共性,伴隨著公共空間人流量的減少,公共藝術的形式也受到影響,在大多數(shù)線下交互轉向線上,公共藝術設計也開始有向線上轉變的征兆,有些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展覽轉向公共藝術的線上參觀,那么如何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表達公共藝術作品成為當今的難點。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國內的公共藝術設計者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在線上舉辦公共藝術展覽,藝術家葉帆與楊嘉瑩在深圳舉辦的展覽《城市的搖籃》《融體》《另一種海流》通過回收材料與大眾交互討論人與城市的關系,從而探討疫情后人們與城市的交互關系。藝術家葉帆表示希望通過藝術來探討人們與未來城市交互的新模式,讓藝術治愈城市,讓藝術家承擔洞察城市生活的時代責任。這次公共藝術展覽在線上也能感受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品,讓人置身其中從而感受到公共藝術中包含地對現(xiàn)代高壓人群心情的鼓舞,緩解人們對封閉的焦慮從而達到藝術治愈的功能。
公共藝術在藝術治愈的表現(xiàn)上是新穎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快速發(fā)展的科技雖然帶來了交互的多樣性,但在交互的距離感上是不如原始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群眾的心理或多或少地會帶來一些封閉的情感。而為了打破這種相對封閉的心理,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這種公共的藝術事件與公共藝術設計就承擔了很重要的職責,公共藝術設計本就不是藝術家單純的藝術性表達,在考慮公眾的情緒引導上,相對有主旨的表達讓公共藝術設計在藝術治愈方面如魚得水,也使得在近兩年公共藝術設計的治愈型成為高頻話題,迅猛發(fā)展作為公共藝術設計者在這種越來越多的公眾需求面前,需要將目光放在解決公眾的需求之上,合理地運用公共空間,在公共空間中融入來時時代的新的藝術語言,讓公共藝術設計隨著時代不斷進步,不斷更新。
四、結語
公共藝術設計的公共性決定了其對公共空間的表達,公眾性決定了其對群眾情感所需擔負的責任,所以公共藝術設計在新時代需要承擔對群眾情緒的緩解。而在公共藝術的設計過程中對交互性、參與性的運用使得公共藝術的藝術治愈效果可以得到強化表達,而當前國內的公共藝術設計的表達大多還在藝術家?guī)尤罕姷那榫w來達到藝術治愈效果。伴隨著新時代人們交互的多樣,公共藝術的設計可以更多地加入藝術事件或提高公共藝術設計中的交互性,從而達到讓群眾感受到在公共藝術中的創(chuàng)作感受,起到更強的藝術治愈效果,公共藝術設計者需要考慮新時代的時代語言,意識到藝術治愈在這個時代下的需求與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做出公共藝術設計。
文章來源:《新美域》 http://m.12-baidu.cn/w/qk/29468.html
- 探索中藥學類實驗教學全過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 AI+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探析
- 獨立自主:全球南方語境下中非攜手共建現(xiàn)代化的共識
- FDI質量對我國產(chǎn)業(yè)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
- 數(shù)字技術賦能鄭州紅色文化傳承的研究
- 圖像敘事視角下太行山紅色美術作品藝術表達探究
- 文旅融合背景下徽州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設計研究——以宏村為例
- 數(shù)字化時代書法美育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分析
- 美育視角下農村基礎美術教育的多維審視與發(fā)展策略—— 以貴州農村美術教育為例
- 以高職美育為載體的銅仁市老年藝術教育實踐和策略研究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