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陰》的含蓄美在英譯中的傳達-文學論文
摘要:李清照的《醉花陰》委婉含蓄,余味無窮。詞中含蓄手法的運用,為該詞的對外譯介帶來很大的困難。在欣賞和對外譯介過程中,對其中含蓄手法的運用和含蓄美的文化基因應給予充分的重視,盡可能準確傳達原作的美學特征和深刻內涵,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 李清照;《醉花陰》;含蓄美;詩學;翻譯
引 言
李清照以詞見長,在文學史上是有名的才女。其詞作感情真摯,語言雋秀,意象生動,委婉含蓄,藝術特色別具一格,被詩論家譽為“婉約詞宗”[1]P60。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感情甚篤,卻有索居之苦。明誠多次外出求學、做官,清照均未隨往。為此她寫下了諸多傷離惜別的佳作,《醉花陰》即為其中名篇。新婚不久,明誠負笈遠游,是年重陽,清照深感空閨寂寞,作《醉花陰》寄給明誠: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2]P104
在儒家詩學“發(fā)乎情,止乎禮義” [1]P343和道家詩學“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4]P137的深刻影響下,李清照在這首《醉花陰》里借助曲折委婉的手法,通過呈現獨守空閨、黃昏把酒、東籬賞菊等生動的畫面,未曾有一字言相思,卻把對丈夫深深的思念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使其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李清照的《醉花陰》詞有了多種譯本。由于詩歌翻譯本身難度很高,加上詞中含蓄手法的使用,使這首詞 的翻譯更加不易。多種譯文與原作相比,藝術特色大大走樣,這不利于外國讀者準確把握《醉花陰》詞的美學特征和中國的詩學傳統(tǒng),對中外文化交流產生不利的影響。下文,筆者將以《醉花陰》為例,分析討論古詩詞中的含蓄美在英譯中的傳達問題。
一、含蓄美的詩學內涵
含蓄是古代詩學的重要概念,歷代詩論家多有論及,大多較含混。對含蓄這一概念作出較為細致的描述,確立其為古代詩論中重要審美范疇者為晚唐的司空圖。
司空圖在《詩品》中專設含蓄一品,認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盡管詩中無一字直接描述,卻使讀者感受到其中韻味無窮;言語中并無詞語直接抒發(fā)詩人自己的痛苦,讀起來痛苦得卻讓人難以忍受)。無名氏《詩品注釋》云:“此二句已盡含蓄之義,以下特推而言之?!彼究請D認為只有詩人能“是有真宰,與之沉浮”(胸中有數,不離宗旨,用筆輕重得當,隱顯自如)才能使詩文“如淥滿酒,花時返秋”(意味充沛,就像發(fā)酵的糧食已滿含酒汁,但酒需要慢慢地滲出;也像花兒正要開放卻忽遇秋寒,則不得綻放)。[4]P137
這里,司空圖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純粹的詩歌美學命題,把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追求,提高到一個新的理論層次,即超越作品的言象系統(tǒng)而妙契“真災”,與道沉浮,以直接把握美的境界,這是他對“含蓄”之境的審美特征所作的概括。作為審美境界的含蓄,是以超越言、象之表而獲得充分的審美自由為特點的。不過,“盡得風流”的審美自由,不是主觀的隨意臆想,而是以“真宰”的審美取向為創(chuàng)作靈魂的?!昂睢痹娋持械摹罢嬖住本褪敲赖谋菊婊蜢`魂,它深蓄于內,含而不露,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
二、《醉花陰》的含蓄詩境
2.1 化用經典,秘響旁通
李清照善于化用經典,點鐵成金。讀者容易看出“佳節(jié)又重陽”系化用“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來;“東籬”一語“乃自“采菊東籬下”(陶淵明《飲酒》其五)而得;“有暗香盈袖”又取“馨香滿懷袖”(《古詩十九首》之九)之意;“莫道不銷魂”又與“黯然銷魂者” (江淹《別賦》)如出一轍。如此一來,詞中所涉詩作的意境同時呈現于目前,于腦海,潺潺欲語,或遠遠回響,或細語呢喃,像一支龐大的交響樂隊,在我們肉耳無法聽到的演奏里,交匯成洶涌而綿密的音樂。新婚少婦思念夫君而又羞于吐露的心聲借別人之口說出了,然而這一切是那么渾然天成,清新自然,毫無斧鑿之痕。
2.2 無理而妙,曲徑通幽
《醉花陰》中有的地方似乎是沒有道理的,乍一看,“人比黃花瘦”就很“無理”。菊之花緊簇一團,“瘦”從何來?菊之葉寬大厚實,何“瘦”之有?但仔細琢磨詞中境界,便會悟得那可人的黃花,在力可卷簾的“秋風”中搖曳,定會花瓣零落,那風中飄零的花瓣豈非窈窕得很嗎?再者,花瓣凋零,那花朵不也漸漸“瘦”了下來么?想到這一層,頓覺“瘦”得有理,有理得讓人心生憐憫,甚至會萌生“荷鋤葬花”的沖動。按常理不合邏輯的,按想象的邏輯來考慮倒很有些抒情性的道理。這個曲折在于情,在于想象,它不是淺直無情的抽象邏輯而是抒情的曲折性的邏輯。詩論家們稱這種現象為“無理而妙” [1]P361。
2.3 情景交融,化情入景
《醉花陰》感人至深的另一個原因是情景交融,“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情與景達到了渾融一體的藝術境界。詞人對眼前景物的描摹,均成為表達情感的手段,產生了言近旨遠,情生言外的藝術效果。就說那菊花吧,在眾芳蕪穢、秋露侵襲的深秋綻放已是不易,卻還受到西風的欺凌,花瓣飄零,形銷骨立。然而話鋒一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時間,花與人相惜相憐,人與花渾融不分。最后這三句,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之意,但大家閨秀的李清照不似柳永“詞語塵下”,而是拿出清淡素雅的菊花自比,“溫柔蘊藉,又絕無浮薄之嫌,又能襯托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標逸韻?!保?]P230
三、《醉花陰》的含蓄美在英譯中的變異
3.1 變模糊為清晰:消弭詩意
因為要“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文中會有未明言的地方,給讀者留下展開聯(lián)想,填補空白的空間;因為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詩文會給讀者烘托出不勝其悲的情景,主人公卻不露面。因而,古詩文中像“我欲乘風歸去”那樣帶有主語的句子實屬罕見。這種不確指的含糊之美,是含蓄藝術手法給詩詞欣賞營造的霧障,因此古人說“妙在含糊”。 [6]P224而這種“含糊”之妙會給翻譯帶來不小的麻煩?!皷|籬把酒黃昏后”這句是沒有主語的,筆者發(fā)現兩種名家譯文:
After dusk I drink wine by East Hedge in full bloom. [7]P120
After dusk I drink some wine near the Eastern Hedge. [8]P94
兩位教授都認為在暮色蒼茫中飲酒的人是“I”, 根據何在?《醉花陰》中僅“人比黃花瘦”一處有主語,似乎兩位譯者都認定“人”就是“I”,前后主語須一致,故“東籬把酒”的人就一定是“I”了。這個不確指的主語“人”到底是誰呢?有沒有別的可能呢?可以設想,這是作者腦海中的往昔同夫君推杯換盞共度重陽的情景,再看看如今自己孤身一人,不勝感慨而填詞以寄夫。這時“東籬把酒”的人就應該是“we”。還可以設想,當作者見到一個人(或實景,或想象)于薄暮的幽冥之中,形只影單,對花獨酌,不禁惺惺相惜,詩思迸發(fā)而填詞,不也合情合理嗎?這時“東籬把酒”的人就應該是“she(或he)”。這些設想都是合理的。可是在上面的兩種譯文里,譯者都強作解人,把作者未交代清楚的東西清晰化了,破壞了原作的“含糊”之妙。就好像,充滿詩意的煙翠群山在太陽的照射下,霧藹散盡,清楚倒是清楚了,可是那種朦朧美的詩意也蕩然無存了。
3.2 變多義為單義:限制想象
從客觀上說,文言缺乏嚴謹的語法體系,句子成分之間關系不明,很多時候句意難定。從主觀上看,有時作者會故意利用文言的這種特點,使一句話可有多種解讀,造成“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9]P153的藝術效果,使自己不便明確表達的情緒以比較摸棱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多義性給翻譯帶來不小的麻煩?!氨§F濃云愁永晝”堪為范例,名家譯文如下:
Thin mist, thick clouds.
It has been gloomy all the long day. [8]P94
In thin mist and thick cloud of incense, sad I stay. [7]P120
茅于美教授認為“薄霧濃云”指天氣,陰霾的天氣讓人感到“gloomy”(沮喪),這樣解讀符合生活的經驗。許淵沖教授認為“薄霧濃云”不是自然界的“云”和“霧”,而是瑞腦產生的輕煙,之所以這些輕煙在作者眼里成為“薄霧濃云”皆因愁緒使然。這種解釋更加充滿詩意。然而,詩人是充滿想象力的多愁善感的一族,“薄霧濃云”也可能只是作者想象中的抑郁心情的外化,完全與天氣和瑞腦的燃燒無關。其實,可以把“薄霧濃云”看成“愁”的定語,因為在文言中名詞作定語的情形很常見,那么這句可以解讀為“薄霧濃云一樣的愁緒籠罩了我一整天”,這不更讓人覺得詞人“愁腸百結”嗎?可是,上面兩種譯文都只顧及到一種可能的解讀,拒絕了其它合理解讀的可能性,剝奪了讀者想象的空間和參與文本意義創(chuàng)造的機會,破壞了原詩多義性造成的韻外之致。
3.3 變無理為有理:曲意逢迎
詩詞中的“無理”在作者想象力營造的藝術時空里是合理的,如果譯者不能進入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空間,就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妙處,在欣賞時就不能達到“無理而妙”,更談不上生產出好的譯文。請看“簾卷西風”這句的妙處和它的譯文:
The west wind rolls up my bamboo curtain. [8]P94
Should the west wind uproll the curtain of my bower. [7]P120
簾子怎么能卷得動西風呢?這乍看起來太不合理。有人說“簾卷西風”是“西風卷簾”的倒文,但倒文的成因不曾有解??赡茉娫u家認為這樣的倒文在古詩詞中很常見,用不著解釋,翻譯家也就在譯文中很輕易的把它變成了順文了。其實,“簾卷西風”根本不是“西風卷簾”的倒文那么簡單,它是中國古詩創(chuàng)作中先感而后思的一種特殊的詩性邏輯。把“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放在一起就容易理解了。“莫道不消魂”是說主人公已經傷心得魂不守舍,處于出神狀態(tài),忽然間簾子被風吹動了,響聲打破了詩人深思的沉寂,放眼望去,發(fā)現是西風吹來卷動簾子的緣故。這一切完全是作者的體驗過程,也就是先感而后思的過程,看似尋常的倒文卻完全把詞人思念親人的忘我狀態(tài)描摹出來了。上述譯文把倒文變成了順文,雖然符合了西文語言的邏輯,卻把這種委婉含蓄,先感而后思的特殊的詩性邏輯扭曲了。
四、結語
儒道詩學是《醉花陰》之含蓄美的重要文化基因。李清照自小接受正統(tǒng)的封建教育,“雅正”觀念對她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她批評柳永“詞語塵下” [10]P1148,是正是鄙薄其浮艷露骨的緣故。道家詩學認為,能夠用語言表達清楚的,都是粗糙的;只有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才是細膩的。蘇軾所講的“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 [9]P153是道家這一思想的翻版。歷代文人為了追求“韻外之致” [11]P101在文學實踐中對含蓄美特別推崇。
含蓄美作為漢語詩詞的重要藝術特征之一,在詩歌欣賞和對外譯介的過程中,應該得到特別的重視。儒家和道家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對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藝術創(chuàng)作,處世哲學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在對外譯介漢語作品時,準確地傳達作品中的儒道哲學思想,有助于加深外國友人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有助于中外友好交流的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
[1] [清]賀裳,皺水軒詞筌[M],臺北市: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361.
[2] 劉瑜著,漱玉詞欣賞[M],濟南市:黃河出版社,1988: 104.
[3] 張一平,中國古詩話批評論綱[M],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343.
[4] 王宏印,《詩品》注釋與司空圖詩學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137.
[5]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M],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3:230.
[6] [明]謝榛,四溟詩話[A],張寶全,周滿江,歷代詩話選注[C],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224.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