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淺論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教育論文

作者:黨京川來源:《中學教學參考》日期:2014-10-30人氣:2236

一、教育應教會受教育者“做人”。

    目前,我們的教育與物質(zhì)密切相關,大多數(shù)人總是根據(jù)物質(zhì)欲求來規(guī)劃教育流程,在俗世的眼里,要進入好的物質(zhì)世界,先要得到好的教育。這樣,“不能輸在起跑線”成了他們的口頭禪,上學要上重點小學、重點中學,最好一路都上重點。在此環(huán)境下,單純追求高分數(shù),片面追求升學率,對社會的發(fā)展造成了極端有害的影響;其實,培養(yǎng)出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厚的文化知識、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的人是才是我們教育的目標。把受教育僅僅看作是讀書,甚至僅僅看作是讀懂教材,那是不正確的。如果受教育者僅僅死讀書,而不能靈活運用到工作中、生活中,這樣的教育是沒用的;我們應該這樣理解:知識與品行密不可分,思想與行為合二為一,課內(nèi)與課外緊密相連,做人做事與讀書殊途同歸。幾千年前的孔子都認為僅僅學好修身治國的學問是不夠的,還必須先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應在教育中采取品德修養(yǎng)與知識和技能學習并重的原則。身在當代的我們,更應該學好為“做人”服務。葉圣陶說:“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做人,做社會的夠格的成員,做國家的夠格的公民?!雹龠@啟示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從一方面看待一個學生,不能只注重學生單方面的發(fā)展,我們要全面看待學生、培養(yǎng)學生。只有全面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才能培養(yǎng)出國家真正需要的人才。當代,一個合格的受教育者,他需要的知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比以往要求都高得多。葉圣陶說:“學生在學校里念書做功課,理由是預備將來做人,將來做事,這是成千成萬的教師父母們?nèi)缡窍氲?,也是成千成萬的學生們信守著的?!雹谒裕丫H僅拘泥于書本、成績,人云亦云,僅僅著眼于學生的成績,忽略別方面的才能,這種觀念是極其可怕的,為了將來抹殺了現(xiàn)在,這樣的教育不值得期待。

二、接受教育應成為受教育者的一種習慣。

    什么是習慣呢?追根溯源,習慣是一種持久而穩(wěn)定的行動方式。有好的習慣,也有壞的。好的習慣養(yǎng)成了,終身得益;壞的習慣養(yǎng)成了,終身受累,甚至還會殃及旁人、貽害社會。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養(yǎng)成合格的社會成員,更重要的是努力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要習慣成自然。葉圣陶說:“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的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雹?/p>

    筆者認為,要養(yǎng)成好習慣,就要從“早”做起,從“小”抓起?!傲己玫拈_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圣陶說:“大凡一輩子需用的事最需養(yǎng)成好習慣。在習慣沒有養(yǎng)成之前,取個正當適宜的開端,集中心力,勉強而行之。漸漸的不大覺著勉強了,漸漸的習慣成自然,可以行所無事了。這就是好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足夠一輩子受用。如果開端不怎么正當適宜,到后來就成了壞習慣。”④怎樣從“小”抓起,個人認為要從平常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上注意養(yǎng)成好習慣,這樣,才能在對待大事、處理大局上臨危不懼。葉圣陶說:“說到養(yǎng)成行為習慣,必須在最微細最平常的場合入手,積漸功深,遇到不微細不平常的場合也自然而然能夠為公。公家的信封信箋硬是不寫私信,買什么票上什么車硬是遵守秩序,這些事似乎無關大體,但是成了習慣之后,就可以保證自己不至于貪污,不至于侵犯他人的自由?!雹葆槍υ谛W生而言,言行舉止不外乎學習、吃飯、同學交往這些平凡事,然而好習慣多是從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上培養(yǎng)起來的。 

三、應使受教育者“自得”的接受教育。

    得到好的教育關鍵在于養(yǎng)成好的習慣,而好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靠受教育者自身努力,來自于內(nèi)心強烈想學的意愿。要想養(yǎng)成好的習慣自身沒有定力不行,完全靠外力是不行的,至少是事倍功半。對于教育,筆者認為葉圣陶的一條原則永不過時: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什么是“不需要教”?就是不用別人教,自身能夠進行學習。要改革教學方法。1919年,陶行知大膽主張改教授法為教學法,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⑥換而言之,就是能夠自我教育。所以,這里我們要注意減輕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依賴性。如果學生所有學習上的事都等著老師灌輸,這只能說是一種失敗。所以葉圣陶老先生的主張“如扶孩子走路,雖小心扶持,而時時不忘放手也”⑦,也是現(xiàn)在我們的追求。葉圣陶還認為:“善于啟發(fā)的老師都把學生看成有機的種子,本身具有萌發(fā)生長的機能,只要給以適宜的培育和護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長成佳谷、美蔬、好樹、好花?!雹嗪⒆?,即使是剛剛出生的孩子,也不是一無所知,他總有一種接觸新世界、學習新知識的本能,善教者要善于利用孩子的本能,通過啟發(fā)誘導,讓孩子愿意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去獲取新知識。那些不善于教育者,總是低估孩子的學習潛力。不論什么樣的學習方法,最終目的就是“達到不需要教”的境地。 

四、教育應成為所有人的“福祉”。

    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主動的學習,樹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每一個人成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春秋時期的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和今天我們提出的“全社會和諧發(fā)展”異曲同工,都強調(diào)教育要為全體人民服務。在孩子的整個培養(yǎng)過程中,都應該公開和平等,避免各種歧視。

    對學生一視同仁,不是不分對象的水平、特征,全部灌輸同樣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說:“……需要因材施教。正如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yǎng)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yǎng)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特點,而施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并須除害蟲,這樣,它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⑨,所以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結合學生個性,做到“因材施教”。認可學生的不同,針對他們不同的興趣,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只有這樣,因材施教才會有意義。

    因為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使受教育者學會做人,而做人又是人人必須要會的,否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所以認為教育的受益者只要達到多數(shù)就不錯的觀念是一種謬誤。早在40年代葉圣陶就曾提出:“教育要為全社會而設計,要為訓練成對社會作點事的人而設計;教育決不能為挑選少數(shù)選手而設計,結果使這些人光榮顯耀,站在眾人的頭頂上,伸出手來,收受眾人的供養(yǎng)?!雹?/p>

    筆者認為在目前過度重視統(tǒng)考分數(shù)和升學率的形式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要盡力擺脫脫離生活僅以書本教育為中心的誤區(qū),破除傳統(tǒng)教育脫離人民、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從以上幾個方面著手,著力將因材施教、素質(zhì)教育融入教育中,推陳出新,不落俗套,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工作。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散文乙集》

[2]《葉圣陶教育文集》

[3]《陶行知教育名篇》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