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和傳播研究
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文化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及璀璨的文化,也凝聚了自強不息、崇道尚義、家國情懷等精神內核,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時代下,我們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創(chuàng)新黃河文化傳播方式,促進更多人了解并喜愛黃河文化,在增強國民文化自信的同時推動黃河文化實現廣泛傳播及代際傳承。
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
黃河是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源泉所系、血脈所依、根魂所在,既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概括來講,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指在面對艱難困苦和挑戰(zhàn)時,人們堅持不懈地追求進步和自我提升的品質。黃河是中國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容易泛濫的河流之一。歷史上,黃河頻繁發(fā)生洪水災害,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然而,人們沒有屈服于困境,而是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勇氣。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鼓舞和激勵著人們克服困難,勇于面對挑戰(zhàn),不斷追求進步和發(fā)展。
第二,崇道尚義。崇道尚義強調要追求道德和正義的行為準則。換言之,個體應該秉持高尚的道德標準,如誠實、守信、公正和善良,并以此為行為準則來處理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根基,反映了黃河流域人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
第三,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強調對家庭和國家的深厚情感和責任感。在黃河流域,家庭一直被視為重要的核心單位,人們注重家庭價值觀念,尊敬長輩,關心子女,強調家庭團結和互助。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對黃河流域的民眾而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和情感價值??梢哉f,人們對黃河的崇敬和尊重體現了對國家的愛和忠誠,體現了深沉的家國情懷。
黃河文化的傳播價值
黃河文化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傳播黃河文化具有積極意義。黃河文化的傳播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傳承歷史文化,增強國民自信。作為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者及承載者,黃河文化展示了中國古代的智慧、藝術、哲學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可以增進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既有利于促進文化多樣性,也有利于增強國民文化自信。
第二,保護自然環(huán)境,促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河流之一,黃河文化的價值也體現在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上。傳播黃河文化可以增強人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注,有利于推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鼓勵人們愛惜和保護自然環(huán)境,攜手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
第三,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發(fā)展。黃河文化強調家庭、親情的重要性以及對國家的熱愛和責任感。傳播黃河文化有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提倡互助合作和社會公德,培養(yǎng)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傳播黃河文化可以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推動社會發(fā)展和個人成長。
第四,推動旅游經濟發(fā)展。黃河流域擁有豐富的自然風光、歷史遺跡和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地。傳播黃河文化,可以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增加經濟收入,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黃河文化的傳播策略
挖掘黃河流域景觀資源,創(chuàng)新自然和人文景觀表達形式
黃河奔騰不息,流經多個省份,構造了集峽谷、濕地、三角洲等為一體的多樣化地貌景觀,讓人們領略到了不同地貌景觀的特色魅力。傳播黃河文化時,可從黃河豐富多樣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入手,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創(chuàng)新景觀資源的呈現形式,讓人們見識到黃河流域各具特色的景觀資源,領略到黃河流域的獨特風貌及內涵價值。
第一,梳理黃河流域內的景觀資源,創(chuàng)建完善的黃河資源數據庫。首先,文化傳承人或者相關文化機構要通過實地調研、查閱資料、咨詢專家等多種方式搜集和整理黃河流域內的各種景觀資源,比如黃河源頭的湖泊、高原草甸等景觀,比如位于河南鄭州市的黃河公園、位于寧夏銀川市的中國黃河文化園以及紀念黃河的各種碑刻等,它們均凝聚了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是黃河文化內涵的承載體,為人們了解黃河文化、領悟黃河精神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次,文化傳承人或者相關文化機構要根據地域、時間、內容等,對搜集到的各類景觀資源進行整理分類,促進黃河景觀資源系統化,再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等,打造類別豐富、內容齊全的黃河資源數據庫,便于人們查閱和瀏覽黃河流域內的各種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第二,創(chuàng)新黃河流域景觀資源的表達形式,擴大黃河景觀資源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首先,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和互動展示技術等數字技術手段,創(chuàng)造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的黃河文化體驗。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古代黃河流域的景觀,或者通過增強現實技術打造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黃河文化的歷史變遷。其次,通過繪本、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多種形式,將黃河文化的內涵融入其中,以更富有情感和藝術性的方式進行表達。再次,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和藝術元素,創(chuàng)新黃河文化的符號和圖案,使其更適應當代審美和傳播方式。例如,在建筑、服裝、家居用品等方面融入黃河文化元素,創(chuàng)造出具有現代感的黃河文化產品。最后,以黃河文化為主題或元素,設計并生產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如手工藝品、書籍、藝術品等,通過這些產品的設計和制作,傳遞黃河文化的價值觀念和美學體驗,讓更多人了解和認同黃河文化。
聚集黃河題材文藝作品,打造黃河文化特色品牌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創(chuàng)作了大量關于黃河的文藝作品。廣袤的黃河流域孕育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故事,歷久彌新,令人難以忘懷。如今,我們應自覺肩負起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重任,將目光鎖定在那些黃河題材的文藝作品上,深度挖掘其獨特內涵,集中凝練精神內核,豐富黃河文化表達形式,打造黃河文化特色品牌,為黃河文化實現廣泛傳播賦能。
第一,深入研究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首先,文化傳承人或者相關文化機構要加強學習,深入學習黃河歷史、地理、民俗等相關知識,明確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及獨特風格,準確把握黃河文化的核心主題和表達方式。其次,文化傳承人或者相關文化機構要緊隨時代發(fā)展,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目標,以講好黃河故事為引領,通過獨特的視角、相互交織的故事線索來創(chuàng)作黃河題材作品,比如,可以嘗試通過一個家族的興衰變遷來展現黃河文化的厚重等。同時,在講好黃河故事的過程中,強調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及價值觀念,增強觀眾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擴大黃河文化的影響力。
第二,挖掘黃河文化精髓,打造黃河文化特色品牌。文化傳承人或者相關文化機構要保持與時俱進的發(fā)展意識,結合時代發(fā)展趨勢,擴大黃河文化影響力,逐步打造有特色、有價值的黃河文化品牌。在此過程中,文化傳承人或者相關文化機構不可盲目照搬現成資料,要保持質疑求真的精神,通過參觀博物館、遺址、文化村及參加民俗活動等方式,真切地感受當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氛圍,將其如實記錄,豐富創(chuàng)作素材,以創(chuàng)作出生動有趣且富有故事性的內容,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更多觀眾感受到黃河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內涵精髓。目前,我國已推出了諸多關于黃河文化的作品,其中不乏經典之作,比如交響樂《黃河大合唱》《黃河回響》等,這些作品以新穎的方式講述了黃河故事,展現了黃河文化背后蘊藏的精神財富。再比如《脫貧攻堅:黃河大合唱》這部以黃河流域脫貧攻堅為主題的紀錄片,以人民為中心,聚焦沿黃地區(qū)脫貧故事,講述發(fā)生在黃河兒女身上的平凡故事,在傳播黃河文明與黃河文化的同時也傳遞出人生哲理。
堅持線上線下聯合推廣,實現黃河文化廣泛傳播
新媒體平臺的涌現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黃河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我們應在沿用傳統傳播形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應用互聯網平臺,形成“線上+ 線下”的推廣模式,促進黃河文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廣泛傳播。
第一,利用網絡平臺,促進黃河文化線上推廣。首先,發(fā)揮社交媒體平臺的宣傳作用。文化傳承人或者相關文化機構可在微博、微信等主流社交媒體平臺開通專門的黃河文化賬號或主頁,定期發(fā)布有關黃河文化的內容,可以包括歷史故事、風景照片、文化活動信息等,吸引人們關注和分享,擴大黃河文化的影響力。其次,充分利用視頻分享平臺。文化傳承人或者相關文化機構可在抖音、快手、YouTube 等視頻分享平臺上傳黃河文化相關的視頻內容,例如紀錄片、旅行Vlog、文化講解視頻等,生動展示黃河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觀看和訂閱,以此實現對黃河文化的傳播與弘揚。最后,借助互聯網,開展在線文化活動。文化傳承人或者相關文化機構可定期組織網絡講座、網絡展覽、線上藝術表演等在線文化活動,通過直播、互動問答等方式,促進人們進一步了解黃河文化,在領悟其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增強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及自豪感,鼓勵廣大民眾自覺承擔起傳播和弘揚黃河文化的使命,實現黃河文化代際傳承。
第二,借助常規(guī)媒介,推動黃河文化線下傳播。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為黃河文化進行線上傳播提供了途徑,但是單純地依靠線上傳播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借助常規(guī)媒介、發(fā)揮群眾力量進行線下傳播,讓更多人在真實的場景中、熱烈的氛圍中感受黃河文化的實質內涵,增進對黃河文化的認同。首先,文化傳承人或者相關文化部門可在黃河流域地區(qū)舉辦藝術展覽、文化演出、民俗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鼓勵當地居民和游客積極參與;也可與博物館、圖書館、學校等機構合作,攜手舉辦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展覽和講座,深化人們對黃河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其次,將黃河文化納入學校的歷史課程、地理課程和文化藝術課程等相關教育課程之中,讓學生了解黃河的歷史、地理、文化和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學校也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黃河流域的重要景點和遺址,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黃河文化的魅力。最后,加強對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工作,確保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有效保存和展示。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我們要積極推廣黃河文化,切實扛牢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歷史責任,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m.12-baidu.cn/w/xf/26540.html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